對于資深影迷而言,上海國際電影節 具吸引力的展映單元莫過于4K修復單元。2013年起,上海電影節開始展映4K修復電影,當年放映了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影迷得以在大銀幕上感受半個多世紀之前電影巨匠大衛·里恩創作的史詩 作品。從2014年起,上海電影節正式設立4K修復單元。2015年,萊昂內黑幫經典《美國往事》以加長版的形式再現銀幕,讓 千多人的影廳沸騰。如今,4K修復當之無愧成為影迷 受追捧的單元之 。
今年4K修復影片每 部拿出來都是大師 作品,包括展現美國大城市中產階層焦慮的伍迪·艾倫代表作《曼哈頓》,也有描繪意大利平靜農村生活的《木屐樹》,有呂克·貝松的動作經典《這個殺手不太冷》,日本導演溝口健二兩部代表作《殘菊物語》與《雨月物語》,還有奧斯卡頒獎烏龍搭檔的成名作《雌雄大盜》。
當然,《七武士》無疑是其中的 強影片,這份來自日本東寶公司2016年的 新修復版拷貝,由修復人員邀請到黑澤明長期合作伙伴野上照代女士做顧問,盡可能恢復影片的原貌。據了解,上海國際電影節方面支付了天價放映費才獲得了該片的放映權,也是該修復版本的內地 映。
另 部讓影迷期待的是林青霞的大銀幕處女作《窗外》的4K修復版本。這是由上海國際電影節聯合積家,與意大利博洛尼亞工作室合作修復的電影。作為上世紀70年代的愛情經典,《窗外》在華語電影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捧紅了林青霞和秦漢,奠定了兩人近二十年銀幕情侶的基礎。
本屆上海電影節期間,郁正春導演來到放映現場與影迷們交流。他拄著拐杖站在臺上,和觀眾 起分享林青霞出道時的光彩,時光倒流,當少女時代的女神出現在大銀幕上時,影迷難掩心中懷舊之情,《窗外》宛若新生,也帶領觀眾重溫逝去的浪漫。
另 部修復電影《經過中國》由美國導演布拉斯基拍攝于1917年,記錄了當時中國的社會風貌,包括上海的風土人情。如果單純地放映這部電影,可看性不強,因為是默片。這次電影節邀請到了當代日本 重要的音樂家之 的大友良英為現場配樂,讓默片有了新的生命。
在這個電影生命只有 周的時代,去大銀幕感受老電影宛如朝圣。色澤懷舊,畫質清晰,細節無限接近逼真,又有時光積淀的厚重。好像這樣的 百分鐘,才算是真正的“看電影”,才是電影藝術的魅力所在。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選片人吳覺人看來,無論是哪 類的修復,對于電影文化而言,都有其意義,如果電影院里只有新片,電影觀眾就會成為沒有歷史的觀眾,電影文化就無從談起。“我不認為 個好片子的時效性像院線里只有 兩個禮拜,它可以不停地生產意義。就好像老電影單元,觀眾還是這么多,現在觀眾和當時觀眾早就不 樣了,但是可以產生與當下有關的美學體感。”
是技術更是藝術
2012年之后,隨著膠片時代的終結,數碼技術的提升,經典電影修復在 范圍內興起。傳統拯救老電影的辦法是將其轉成2K數字版,如今4K修復技術則更為流行。據積家北亞區行政總裁馬思德介紹,修復師們會對素材進行整理、清洗、修復和調色。再使用4K掃描記錄儀進行掃描,并輸出至硬盤陣列,將傳統膠片轉化成數字版。從銀幕呈現效果來看,當經過4K修復的影片投射在大屏幕上時,觀眾能夠看到更加細致入微的影片細節,微妙的光影和色彩變換以及更加貼近當時拍攝時的場景。
對于電影修復而言,并非越清晰、看上去畫質越高越好,那樣很容易讓畫面顯得銳利,損失了膠片的質感。重要的是還原 初的樣子,尊重作者的創作意圖。色溫、色差,光線的明暗都需要研究,電影的時代背景也需要考慮進去,做 些研究和資料搜集的工作。臺灣電影資料館館長林文淇曾經提到,大家熟悉的《戀戀風塵》修復之后太“干凈”了,原來的味道就沒有了。
上海國際電影節與積家以及博洛尼亞電影修復工作室合作已有六年,修復了《 江春水向東流》《舞臺姐妹》《英雄本色》等十部作品。下 部電影修復計劃也于日前正式公布,將修復1994年上映,由黃蜀芹導演,鞏俐、爾冬升主演的人物傳記電影《畫魂》。吳覺人告訴 財經,之所以選擇博洛尼亞工作室,是因為他們的修復人員具備豐富的亞洲經驗。博洛尼亞工作室修復了很多菲律賓、印尼電影,去年修復了緬甸現存的 部電影,應對不同的拍攝介質,有不同的拍攝方案。“修復不是PS,需要有電影史知識、對電影技術史非常精通。”
中國電影修復水平的提升不僅僅是買機器的問題,還需要 系列科研過程。吳覺人說,比如用富士和柯達拍攝的影片修復方案是不 樣的:“當年在上海電影技術廠,我采訪過那些老的洗印車間員工,他們每個人都有幾個專利,這才是 線的創造力。這也是為什么當年上海電影技術廠洗印產量這么高。”
位于閘北寶通路449號的上海電影技術廠曾是國內 早建成的專業化電影洗印基地。2012年膠片淡出電影市場之后,去年十月,關閉了 后 條電影膠片拷貝洗印生產線,開始轉入數字化生產,參加老電影的數字修復工作,剛剛修復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405謀殺案》。國內另 個官方修復機構是北京的中國電影資料館。民間這 領域則因為實驗室成本高昂,利潤微薄,目前并沒有太多資本介入。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告訴 財經,“關于電影修復,我們剛剛起步,在工藝精度方面還有不少的差距。當時修復《舞臺姐妹》的時候,意大利人并不知道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電影是什么樣子,提出很多問題,比如當初用的什么膠片,用的什么洗印藥劑,這些參數都是為了恢復膠片本來的面目,如果這些都不知道,技術再高超也修復不了。”
“我們把攝影師、美工師的創作闡述都找出來,關于顏色的依據就是謝晉導演闡述。里面有 句話是我們要追求淡雅的風格,顏色太濃顯然就不行。1964年是中國 困難的時候,文化部為了保證這部電影的創作,用 好的柯達膠片拍的。柯達比 般的國產膠片飽和度、色彩還原度好得多,提供給工作室,他們就知道六十年代柯達膠卷成像應該是什么顏色,就有 個依據。修復是 個非常專業的事情,不是誰都能干的。”
版權困局
如今民間電影修復機構大致分為幾類, 種是電影制片廠和制片公司,電影修復后可以重新制作出售DVD、電視版權和電影放映授權,只要保護得當,它可以為制片廠創造利益。還有各種電影保護基金會, 有名的是馬丁·斯科塞斯創立的 電影修復基金會,保護修復各種經典影片。品牌贊助方面,類似積家,通過基金會進行電影修復。
石川認為, 上 的電影節都有經典修復單元,就形成了 個新的市場,修復的過程凝結了技術人員的心血,就是再生產的過程,新修的片子會再生數字版權,有了數字版權就會進入市場進行二輪發行。隨著修復工作的推廣,會形成經典片的特定市場。電影節期間,這些修復電影基本上 票難求。“有需求、有供給,慢慢就會形成經典片復映的二輪市場。現在這個市場的規模比較小,但已經逐步形成,當修復電影進入三大電影節展映單元,放映價格就和 般電影不 樣了。比如《美國往事》入圍三大電影舊片單元,放 場的價格是2000美元。”
修復 部影片的成本取決于膠片拍攝年代、膠片保存質量、工作時間長短和修復精度高低。通常而言,修復 部標準長度4K影片需要上百萬元人民幣。如果沒有贊助商,市場需要數碼修復投入賺回來,還沒有達到回本的地步。石川說,這 點可以借鑒臺灣電影資料館,雖然數量少,它修復胡金銓的《山中傳奇》送歐洲三大電影節,身價 下子就上來,2000美元,做二三十場就能回本。“中國大陸這么多片子,沒有 部片子能夠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這就是差距。除了官方,應該呼吁民間有實力的資本,讓有情懷的人更多投入。”
另外 方面,版權不清晰也是目前國內老電影修復的 大困境。在版權人不配合的情況下,著作權保護法反而成了電影遺產保護做大的障礙。石川談到此前的經歷,他當時想搶救黃佐臨導演拍的《假鳳虛凰》,全 范圍內只有 個拷貝在法國,而版權人對這件事特別不熱心。石川為這個事情跑了 年, 無所獲,什么都沒談下來,只能眼睜睜看著膠片爛掉。
“當時我就提出來,著作權保護應該有例外條例。特別瀕危的作品應該允許在沒有拿到著作權人授權的情況下也可以修復。否則著作權人不給授權,就意味著永遠無法修復。如果失傳或者膠片壞掉,怎么辦呢?這是對后人的犯罪。文化遺產是公共財富,不是個人的。”
吳覺人說,這種現象在目前的電影修復生態中非常普遍,國內對老電影版權這塊 直模糊不清,從前國營制片廠制度時代出品的電影,修復 困難的地方在版權梳理, 批片子因為版權無法歸類而無法修復。“像《窗外》就很明確,林青霞 后拍的兩部電影是王家衛導演的,他買下了林青霞 部電影,那我們就去找澤東公司接洽。有些公司破產之后,版權分割到哪里都是不清楚的,再比如擁有者過世,子女分割遺產,六個小孩都同意才行,但是他們分散在全 各地,就很難收集授權。”
關于老電影修復的價值,石川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有形的文化遺產,歲月侵蝕遭到損壞, 定要有專業的匠人,文化工作者修繕和保護。美術行業有文物保護專業綜合學科,修古畫要懂得顏料配置的化學元素。中世紀的顏料沒有,要專門去生產。修復膠片也是 樣。六十年代藥水沒有了,用其他的藥水來修復,肯定效果不 樣。所以現在就是這樣的問題,成本很高,但是沒有直接盈利的地方,推開就比較困難,文化保護不能當成生意來做,大部分人對這個問題還沒有認識,還需要耐心。”